莊家優勢從哪來?賺超600萬美元的算牌員教你如何建立機率思考模式,成為機率贏家
書籍名:莊家優勢(the house advantage)。 作者:馬愷文(「贏遍賭城」與「決勝21點」主角原型)

重要觀念/金句摘錄
重視長期觀點,並且承諾投資於長期成果
- 「我已經訓練自己不要去管短期波動。我對我做的每件事都保持冷靜。生意人最好學會這一課,不要對短期結果反應過度,因為那可能只是變異數的產物而已。」
- 在心理層面放長眼光看待這種接踵而來的敗績,和保持適當的資金是同等重要的
不變的21點與變動的世界:對自己的策略或模式有信心,並且回測、驗證
先說說21點:
- 21點有戰勝的可能,因為它並不像其他沒有記憶的遊戲,如輪盤一樣。
- 一般人在玩輪盤之類的遊戲可能會面臨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因為轉輪盤每次都會是獨立事件,所以就算持續發生機率極低的事件也是有可能(若因為目前一直發生機率極低事件,而推估接下來必會發生相反情況,就是陷入賭徒謬誤)
但21點可以戰勝正是因為他有記憶,這種有記憶的特性 學術上叫做「條件機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一事出現影響另一事件出現機率)。所以「算牌」在這種遊戲才會有可操作性,玩家也才有打敗賭場的可能。
如何建立專屬於你的莊家優勢?

在「莊家優勢」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馬愷文在21點小組贏牌的故事,作者也會舉其他玩牌以外的例子,闡述建立機率思考的觀念。⭐因為21點遊戲規則不會改變,但現實不是如此。唯有在靈活評估策略的過程中汲取經驗,才能無論面對多詭譎多變的情況,都保有致勝的信心⭐。
- 不要迷信、操控數據,而是要找出對你有價值的部分——路易士的暢銷書「魔球」:運用統計分析讓獲勝機率朝己方移動,而非以它完成完美勝利,因為那不可能做到
- 量化數據要有質化支持:你理解資料背後的意義嗎?請讓用真實情況去理解統計,否則就會落入對於資料的誤解⚠️。就如馬克吐溫所言:「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以及統計」
- 數據解讀不要倒果為因,並注意資料的「預測價值」:到底是有相關性或者具有因果關係?就如 有時候我們在運動比賽觀察到贏家會具有一些特質,會誤以為「這些特質讓他們獲勝」,但也有可能並不是因這些特質讓他們獲勝,他們✨只是有相關性而非有因果關係✨。除此之外,觀察到的資料型態與因果關係是否可用來預測也很重要。假若你找到很強的輸贏指標,但是該指標隨機性太強(大家都知道不可控)那他就是沒什麼用、對預測沒有效率的數字。
- 運用過去的資料來預測未來:創造擁抱資料的文化後,你連從未想過要問的問題,都能找到解答。➡️不要忽略過去的資料,深入探索資料,找到獲利的關鍵決策點吧。(📍沒有資料可用也最好建立架構,開始蒐集資料) 假如你有這樣的問題:所以要蒐集什麼資料🤔?可以從「什麼資料可以幫我做更好的決定?」以及「哪些管道是可靠而可取得這些資料的?」考慮取得資料的內容與來源。 是否握有資料,決定你在生活中像訓練有素的算牌員對於牌況胸有成竹,或者像輪盤玩家僅憑一線希望而期待翻盤。
- 避開「確認偏誤」與「選擇偏誤」
- 問對問題/提出正確的問題,讓資料告訴你答案:先確認這些事情——你的目的?(目標是什麼)範圍?(達成決定要納入什麼或排除什麼)觀點?(你看待這件事的觀點,以及別人的觀點)。
- 無法用數據證明的,不代表不存在:如運動員的信心水準影響比賽表現。相關研究學者有運動心理學家艾略特(John Eliot),他以腦波來界定運動員信心。他對於職業或大學運動團隊都有提供諮詢服務,甚至有幫助球隊反敗為勝打入世界賽的經歷(從研究來看:頭腦冷靜就會表現較好✅。➡️平常加強練習會讓運動員即使在高壓環境,也可以保持冷靜的腦波,艾略特認為這就是成功的關鍵)——在運動比賽中,會有學者爭論「手感」是否存在,但與其爭論手感是否存在,更應該關注運動員對手感的看法。因為「相信手感存在」會影響運動員、乃至團隊的行為,在籃球比賽中甚至會影響持續進球的機率。
- 贏家提出的問題都很務實:提出的問題要有解答,而且解答會產生切實心得。以上面的「手感」而言,與其爭論是否有手感,不如討論手感對於運動員行為、乃至一局中勝敗的影響。

「 想要成功實施計畫,需要的不只是數學,還有判斷」
一定要考量人類的非理性
凱因斯:「市場上非理性的狀態可能會持續很長,甚至直到你破產的時候」
永遠想到最壞的情況:聊聊風險控管的公式
Kelly Criterion凱利公式:這個公式可讓人們根據整體資金和每局優勢判斷最佳押注金額。(優勢越大,押越多。優勢越小,押越少)下注金額會是整體資金的一個百分比,如果結果導致資金縮水,要按照縮水的資金減少下注金額。遵循凱利公式,輸光所有錢的機率微乎其微。
為什麼要避免自己把錢輸光?——無論在什麼情況,把錢輸光會是最大的罪過。因為輸光了也無法翻本,甚至連基本策略都無法執行。也有可能知道情勢有利,你卻仍因為沒有資金而束手無策。所以一定要先想到最壞的情況,為資金做好管理。只有在最壞的情況中仍熬過去的人,才有機會參加下一局,那些已經因為資金而中途退出的,無論他們曾經再有優勢,失去參與機會都是白搭。
所以讓你的風險管理集中在「最壞的情況」,而不是想贏了可以獲得多少錢。一定是先考慮到最壞的狀況,再擬定策略。
「機率思考」與「對的決定」:小心!錯的決定也可能導致正向結果!
不好的結果不一定代表決定做得不好。同樣的,好的結果也不一定代表是決定做得好。很少人憑直覺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決定和結果是兩回事。因為沒有交通工具可以選,只能自己開車回家,但中途發生車禍,不能代表「開車回家」的決定是錯的,是同個道理。
數學的道理與克服情緒 做正確決定:當遇到 「數學上正確,卻違背直覺的決定」,該怎麼辦?
在作者回憶自己玩過的一些牌局中,他提到自己做決定的當下回想到21點導師說的話:「你不能害怕輸」「牌局有時會很艱困,但我們必須站在贏的一方,必須以會贏的心態去玩,不能擔心輸牌,因為賭博本來就有輸有贏。」——真正的意思就是,反正你做對的事情就好,不要怕輸、也不要太過在乎旁人意見(玩牌會有同桌玩家、在賭場認識的人、莊家等)。
知道什麼是對的,有紀律的讓數據主導決定。這個法則不管是玩牌或商業情境都適用。
總結而言,可以給做這種決定時會痛苦的人一些建議:
- (後面這種情況就是「團體盲思」 groupthink,處在封閉的意見迴圈中,而被影響做出事實上不是那麼好的決策)逆勢而行本來就不會簡單,會承擔旁人的意見壓力。但請告訴自己,異於平常的做法跟常規做法相較,也不一定差。有勇氣挑戰常規,是獲得莊家優勢的步驟。(當你的策略是採取大家都知道、大家玩爛的那套,你贏的機會有多少呢?假如你的決定是有數據支持,為什麼要相信別人的「感覺」而不是「數據」?)
- 還有另個影響決定的人類心理「損失趨避」:因為人類不喜歡損失,所以會被潛在損失影響決策。——一有少許獲利就賣掉投資標的,在乎損失勝過於獲利的心態會造成執著於不當投資。 你不該總是讓損失影響你的思緒是因為無論哪一局的勝敗,最終目標都不會變:賺更多錢。如果因為贏了、輸了,就推翻思考架構,不只顯得原先耗時構想策略浪費時間,也可能會讓你離目標更遠。 在應該繼續的時候,因為損失趨避影響,所以選擇不玩,這樣值得嗎?可以在決策後為自己複盤想想看。此外,就是提醒自己思考座標起點是0,不要因為之前獲利,就因此放棄之後所有有風險的選項,而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潛力。
如果以上你認為太難懂,可以想成:情緒對人類決策的影響是
- 對別人的意見太在意,所以瞻前顧後
- 因為曾經獲利,所以害怕失去而不願意冒險
- 太常採取「完全不行動」以安慰自己:起碼不是很努力還失敗(不想失敗時後悔當初為何這麼認真)
做正確的事,真的很難。尤其你從數據知道這樣正確,但現實生活會有保守的主管告訴你「唉,你的想法很好啦~不過我們啊,也不用這樣子做來賺錢,畢竟從以前到現在我們都是靠這套就ok的」假如不是自己投資、或者自己可以負擔成敗,還要去說服別人就會遇到這樣的窘境:不是你的數據出錯,是其他人心裡有過不去的坎。
凱因斯對於這種狀況的看待是假如有一位投資者風格被認為反常、偏執與輕率,那他的成功只會讓人確信他的輕率,他失敗就更不會獲得諒解了。(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
處事智慧教導我們,為了名譽,寧可循規蹈矩而失敗,也不要因為顛覆傳統而成功——凱因斯
作者在這裡就有拿自己不受歡迎的牌桌決定來開玩笑:幸好在21點的世界,是否受歡迎並不重要。
不過假如你是領導人、決策者,可能真的做這些決定會很艱難(他人對你的情緒也是「領導」要考量的事)。作者馬愷文在書中舉的可以成功做好決策的人是有完善工作保障的球隊教練,因為他有在10年內拿過3屆超級盃冠軍,所以不用煩惱工作保障,也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注做好決定(他可以不只是做決定,還做出「好」決定)
若你是優秀的領導者,你知道該怎麼做:確保績效的手段,包括讓你的員工可以好好專注在做好工作。
- 如果提出有利組織的建議、做出創新反而會坐冷板凳,只會形成寒蟬效應。所有人保守而三緘其口的組織,會具備足夠的內在動能,創造不一樣的局面嗎?——大家也會懷疑吧!
- 別讓員工利益與組織利益背道而馳,員工才會在工作全力以赴。(否則他都在花時間想要怎麼保住工作,怎麼會認真做出好成績呢。而通常這種情況,選擇保守而非革新的員工會是多數。)
所以請切記:一致的行事作風與組織目標,絕對有助於你的團隊大獲全勝。(因為大家都知道、同意 組織的勝利就是他們的勝利)
假如願意承擔保守的結果並甘之如飴的話,就保守吧。不過可以想想「那些不行動的玩家不知道不作為的代價也很可觀」,你要想的不只是「努力了還失敗會丟臉」,還要想到「不努力會失去什麼」。
不要把期望寄託在競爭者不會進步,市場會永遠眷顧你之上。「主動做為」的意義在於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純粹等待幸運女神降臨。

運用數據的人,如何說服他人運用數據做決策?
很多公司想要使用數據,但卻也認為目前的數據不足以做出決策。而有些人拒絕使用的原因在於誤用數據可能導致的錯誤,還不如不用。
對於提倡使用數據的人而言,要讓其他人接納你的數據不難,關鍵在於協助他人理解。
假如數學可以幫助獲勝,何樂而不為?假如你的方法有助於獲得勝利,大家就可能會接受。不過前提是要注意你的想法要有見地(對於大家關注的勝利會有幫助 有助於他人贊同你的想法)
另外一點則是要注意與他人溝通的態度。就像聰明的求職者,不展現他的聰明才智為鋒芒畢露的樣貌,而是「恰到好處」可讓人接受的聰明。不要強勢或高高在上的要求別人接納你的想法,在並沒有使用數據的慣例的產業,以強硬姿態要求別人接受你的意見是最好的只會得到反效果。
- 分析法不會被接受通常是因為「非我發明」心態作祟。因為這些分析法是非管理階層核心創造出的,當你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讓他覺得「這是我自己想到的」,會大大增加被接受的機會
所以,這世界不缺乏對於數據的需求。反而運用數據的人應注意以正確方式提出分析,並懂得簡化、謙遜與協同合作,才可以幫助組織採納運用數據決策。以下句子提供給從事數據工作的人參考:
許多偉大統計分析構想未能問世,因為呈現它們的方式不正確。
如果我想要運用直覺決策,怎麼做會比較好?
看完以上這些說服你運用數據決策的段落,你可能困惑「直覺完全沒用嗎?」。不過,這不代表你完全不能用直覺決策。你也可以轉向以「數據導向的直覺」作判斷。
作者也提到21點可以完全不需要直覺是因為它具有框架,也不像其他遊戲像是撲克有那麼多變數(撲克的勝敗中有一個關鍵是對對手的觀察、了解,也就是對手癖好你也要了解)。作者有訪問過撲克選手,詢問他對於直覺的運用狀況為何?(對方是撲克的世界級選手,也是獎金百萬美金等級起跳)他回答,他認為所謂直覺其實也不是全無根據,而是根據過往經驗觀察得出的結論。
- 這位撲克選手也是靠運用數據在牌桌闖出名號,不過因為撲克的複雜度,還是會遇到來不及建立模型的情況,這時候這位選手就會運用直覺。但他也承認對於直覺的運用要謹慎,因為太過依賴它,反而會做出非直覺的事情。(作者認為 全憑猜測不叫直覺)
另外一個按照直覺做決定,甚至讓作者懷疑:「是不是有人真的有天賦完全按照經驗、直覺就可以做更好決定?」的人是作者公司的美式足球顧問——沃許教練。沃許教練改良了球隊的選秀卡,而作者聘請的統計團隊花費3個月做出來的結果跟沃許教練以直覺做出的決策是一致的。沃許教練被認為有這樣的天賦:他不需要電腦來告訴他怎麼做比較好。這也激發作者的好奇心:所謂直覺判斷,來自哪裡?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 作者拜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資訊科技部門醫學主任布魯姆博士的過程中,對方提出一位女病患診治冠狀動脈疾病與胃灼熱症狀的案例,說明嚴格遵循數據會過度簡化狀況(可以理解為:吃A藥救B病,但惡化C症狀。但輔助判斷的服藥數據來源不是具有同特徵的病患)。
- 「不論調查做的多好,往往不能實際符合特定情況」現實中的醫生往往要治療不符合現行研究範圍的病患,因此要動用腦中資料庫進行最相關診斷。
不過還是要再強調,作者訪問的這些成功人士,不管是醫生也好、球隊教練甚至明星球員,他們運用的都不是「沒有推理、純靠猜測」的直覺。也就是看似瘋狂,不過背後有理性方法(你以為他沒有思考,但他的行為卻是剎那就運轉無數思緒而得出的最佳解)。
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數據不好取得、應用的時候,這時考驗運用更少數據、更精簡框架決策的能力。
你不一定要有電腦模型或試算表才可以做決定,但無論如何,避開傳統的直覺思維,改採現代數據導向的直覺,會讓你認為相當值得。

尾聲:建立解讀數據的能力與堅守原則的信心 讓你建立自己的優勢
要怎麼在機率之間做出叫好的決定呢?決策的關鍵到底為何?在這本書中,我知道獲得數據、建立正確看待數據方式的重要性,當然也了解了「數據以外」了解決策的事物——不理性或其他情緒。
有時候我們會獲得壞結果的原因在於「情緒」:「假如失敗怎麼辦」的惶恐、「不想失去目前的成功」的猶豫,以及這些嘗試前所未見,而不願意投入的退卻等。鍛鍊數據能力需要的是技能、勤奮學習,但是在正確時刻做正確判斷,卻不是想學就可以靠勤勞學會的。而且很多時候正確判斷也是見仁見智,因為好的決策不一定帶來好結果。
雖然如此,千萬不要忘記堅持守住做出好決策的原因:我們導入數據就是為了要更有框架的做決策,甚至運用數據達到以過去預測未來的效果,而不是操縱數據自我欺騙,或關鍵時刻又轉變回按照心情決策的模式。而在這個數據相當重要的世界中,也只有把數據加入決策過程,並持續修正決策框架、流程以做出好決定的態度,才更有助於我們建立自己的莊家優勢。
